安嘉小说网>其它小说>《108国盗》>公有变私有窃国为家——国盗之祖宗夏禹(约公元前2208-2198年)1
  帝禹以私废公,传天下于其儿子启,终结禅让制,从此国人私心作崇,人心始变,又因思变而善变,人人为己、势如散沙。帝禹以一己私念化身为世间万恶的始作俑者,他的坏,坏在“和平演变”于无形,以权谋私之无影,坏在第一个敢吃螃蟹,坏在顺得而独占,坏在偷盗了天下的公心、信心、人心,人性万恶之端皆有此始。帝禹由此成就为中国第一代国盗、成为天下强盗之鼻祖,成为后世万千坏蛋的祖宗根儿。

  公元前2208年,当帝舜去世帝禹心里欣喜若狂,他心里暗自道这小孙子终于死了!虽然祖爷爷同是颛顼,如按辈分自己应该叫虞舜玄孙子,自己是与虞舜曾祖的亲爹爹敬康一个辈分,自己卑躬屈膝委身于他在帝尧在世时也就罢了,毕竟帝尧与自己是平辈儿,自帝尧过世自己每次朝拜虞舜时、每次称他元首时一直委曲求全着,为的就是今日!现如今好了,这个力主杀掉自己父鲧的仇人终于死了!使他更开心的是那个一直站在自己、站在王权身后的、让人发憷的影子终于消失了,天下终于实实在在的落到了自己的手中。不过要说难受他还是有点,但为之难受的不是圣人的死,而是自己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地拔去已经种在天下人心头的那根“毒刺”——即帝尧舜穷其一生精心培育的“禅让制”。使天下重新归入自己这个正统传人手中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天下传到自己这个具有帝颛顼嫡系血统的家族手中,并让自己的子孙一代代继承下去。因此帝舜去世他只是在百工群臣面前妆模作样的干嚎了几嗓子,他自己觉得在帝舜的丧葬仪式上所作所为绝对不能低于帝舜对待帝尧的档次,所以眼泪硬是挤出了许多,但没有一滴眼泪是真心为了帝舜,而是为了自己冤死的父亲,以及因此离散的部族。他心里没有半点对帝舜的感激之情,帝舜提拔了自己使自己子承父业,但治水的重责就如同一把早已磨快的利刃时时悬挂在自己头上,可以说自己的地位是自己赢得的、应得的!即使自己什么也没做这帝位也应该是大禹继承,当初他爷爷把帝位给了侄子帝喾即尧的父亲,帝喾死就应该传回给自己这个侄子,因此帝禹在阳城为舜守孝了三年也苦恼了三年,最终他想明白了,自己绝对不像尧舜那么傻,大好的天下不传给自己亲儿子亲弟兄,却弄什么禅让传给旁系别支,既然熬到说了算那就按自己的来,什么推举制、禅让制去他娘的,先把权力抓牢靠在说。于是公元前2205年大禹正式就任后,首先把国都由蒲阪(山西永济)迁到安邑(今山西夏县)彻底消除帝舜的影子。刚琢磨着是否要推举个接班人充充样子,没想到第二年公元前2204年帝禹期待的机会果然来了,老皋陶病危,他想以此博得天下人的赞赏,赶紧着把天下受让给垂死的皋陶,果然皋陶没来得及接权就死了,帝禹假意在群臣前哀悼了一番,可接下来的日子他却没有半点选定培育接班人的意思,而是急于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执政威信度,为扩充自己的武备拉拢实力派,帝禹授予大羿一族接着执掌最先进的武器——弓箭,然后联合自己老婆娘家人涂山氏,于公元前2201年在涂山(安徽蚌埠《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举行了第一次大会,既是以武力为后盾,又可做好充分安保措施以防不测,看看天下还有谁不服他。由于对帝禹为人民所做功绩,天下有目共睹更是民心所向,各氏族部落自然都派了代表来参加,没有谁去猜测帝禹藏在内心的私心私欲,无一不拥护大禹在大会上宣布的所有执政国策。会后为遮蔽天下人的眼睛更是团结尧舜老旧氏族的力量,把帝尧和帝舜的儿子都分赐封地,一边广聚民心,一边把儿子启带在身边跟着历练。先当私人秘书,接着执掌卫队,接着掌管禁卫军,进而协同帝禹掌管天下部队,当军权全部为帝禹所掌握时,在帝禹八年即公元前2198年帝启大会诸侯于会稽,杀迟到的东夷太昊之后防风氏。杀防风氏一则杀鸡儆猴立夏后氏之威,二则自涂山大会之后防风氏有联合东夷的趋势,为子启又清除了个劲敌,帝禹此时真的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世,为了充充样子在自己去世前不得不象征性的提议推选伯益为接班人,但实权一点不让伯益沾边,敲定方针策略天下人都得听他帝禹的,他告诉儿子启只要军权还在自己手上,天下就是他夏氏的,直到公元前2198年秋天帝禹快死时才不得不把天下交给同样垂垂老矣的伯益,果然当大禹死后三年,约公元前2195年夏启利用父亲留给他的军权,抢班夺权称帝,把摆姿态充样子的伯益干巴巴的晾在阳城县南的箕山。因为有扈氏号召天下诸侯要按大禹遗训办事支持伯益,后启不得已把伯益分封为费侯,而后联合彭伯寿、有穷国新君后羿征伐怀有异心的有扈氏首领无度,彻底剿灭无度把有扈氏所有族人掠为牧奴,但还是担心伯益,随即以伯益干政为由诛杀了伯益(竹书纪年记载为帝启六年伯益自然死亡),天下终于掌控在夏禹一家人手中,表面上天下还是天下人的天下,实际掌管天下的人只有他夏禹的子孙,家天下开始了。www.xfanjia.com

  什么叫坏蛋?在字典里它有俩个意思,一指变质了的蛋,二指令人厌恶或品行不良的人,是个贬义名词。但鄙人觉得它更可以有这样一个意思,是由“坏”和“蛋”组成的个动名词组,坏是实施的行动,蛋是行动的对象。可以简单这么比喻,就是有一群鸡,只有一个高高在上的鸡窝。开始,谁会下蛋群鸡就选谁来接替“老鸡长”来占这个鸡窝,没想到当一只会下蛋的鸡占了这个窝后,就想让这个鸡窝永远姓自己的姓,以后也只有自己的蛋孵出的鸡能长期霸占这个窝,所以他象征性的选了其他人的两个蛋来孵,故意孵化时间不够都给弄黄弄坏弄废,那就只有他自己的小鸡能占这个窝——最终他如意了,公窝成了私窝,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同时这只鸡的示范作用开始发酵,他在人性的心头种下了一只不断发酵的种子,把别人的蛋弄坏只孵自己的蛋,把大家的共有的变成自家私有的,强盗的历史由此开始了,这个人就是大盗的鼻祖——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是其号,后世尊称之为大禹,夏后氏首领,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黄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的父亲是崇伯鲧,母亲是有莘氏女修己,他先以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夏(今重庆万县市),禅受帝位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老婆是涂山氏女名女娇,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境内之涂山。有史学家依据帝尧的世系认为在颛顼与鲧之间丢人了,因此在颛顼与鲧之间硬给加进了几代人,把禹排为黄帝的六世孙、颛顼的四世孙,即黄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鄙人认为没此必要,因为即便在今天的农村同一个村里同宗之间还存在这一现象,即本是同宗的,就有须发皆白的给尚在襁褓中的叫爷爷奶奶的现象,推迟一个支系代系繁衍延缓的原因很多,如出生时间、家境好坏、门风口碑等等。在中国古代帝王里,大禹以劈山治水、定鼎九州之功标名于中国史册。《史记夏本纪》载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孟子》则说他“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尚书禹贡》是对其主要功绩的记述,而其他历史典籍对其业绩记载褒奖更是比比。《帝王世纪》则记载,“颛顼生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已,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于石纽。名文命,字高密,长于西羌,西夷人也。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结合尚书史记记载,帝禹结婚的第三天就离家去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及尧崩。舜复命居故官。”《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疑古派认为春秋战国以后的文字不足采信,没有更为原始的文字证据与《尚书》相佐证,据此认为尧舜禹都是虚拟的人物尚书是后人伪书,但在此后三件出土青铜器得到证明,即叔夷钟、秦公簋、遂公盨等。其中遂公盨的铭文更是记录了“大禹治水”,铭曰:“天令(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显唯德,民好明德,任才天下,用厥邵好,益美懿德,康亡不懋。孝友盂(喻)明,经济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惟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绂录。永孚于宁。遂公曰:‘民惟克用,兹德亡诲。’”大致的意思就是,天帝命令禹划分了九州之地。依据山势疏浚河川,并根据土地的不同建立了不同征赋制度。上帝处在主宰的中心,监督着人世的德化之教。大禹为王后,享受着万民的拥戴。世人生生不息地繁衍,遵从着伦理纲常。我王怀着臣下的谦逊,所彰显的是德行;万民所崇尚的惟有美德。选择贤人来治理国家,邦内得以昌盛,美德予以了宣教,国事得以了执行。满怀着孝悌、友爱的心,没有任何的阴暗;经理天下注重祭祀上天,而不废弃;秉成德性,崇德礼婚,这也是协和于天下。敬畏先祖的英灵,行起消祸之祀,可使国家永保安宁。遂公说:“万民如果能够实行这样的德化,那就没有灾祸了!仅遂公盨足以与尚书中大禹治水的内容相互参照。禹政绩固然是他得以登上帝位的前提,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史实,即大禹的主要政绩并不是在其登帝位后才取得的,据历史典籍所载,他开始负责治水时帝舜已执政且帝尧尚在,但他的业绩是在帝尧及帝舜领导决策下,是由尧舜及四岳、十二牧等一个强大的领导团队共同协助下才最终完成的,因此说是禹的个人能力加上尧舜之时洪水泛滥消退的时势使他成为时代楷模、成为禅让制的接班人,如《夏书》说“禹七年水”即说明洪水最后消退的时间与自然环境。禹是个官二代,他亲爹是占据今河南以嵩山为中心的崇伯鲧,他不同出身于家境寒微的舜,他之所以被帝舜所信任更重要的是最初他能舍去其父、舍去其家族的利益,这一点在《淮南子.原道》有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俗语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帝禹以天下为公的普世做法当然得到天下为公帝尧舜的可。禹因此才得以接替被放逐的父亲崇伯鲧负责治水重任,并最终接受帝舜的禅让之权。禹在帝尧时即参政,他不但是舜禅让天下与己的当事人,更是见证了尧帝禅让与舜帝的整个过程。只可叹瑜不掩瑕,当帝禹年老体衰时,却没能如尧、舜那样让之以贤,却让自己的儿子启掌握了天下的生杀大权,使政权交替由禅让制又重新回到了世袭制,父子相传的家天下从此成了霸占天下于一私一家的公理,进而统治、控制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封建历史。帝禹作为禅让制的终结者,如同打开了个邪恶的潘多拉盒子,导演出了中国此后几千年帝位争夺的腥风血雨,中国社会由此进入大争之世。大到王权之争,小到家庭、个人利益的争夺,争权力、争金钱、争女人,进而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人性之恶变即由此开始。禅让制的终结,就如同《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禁果,中国人从此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连绵不断苦难的历程,开始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中国人类历史。

  帝禹为什么能这么做,从根本上讲帝禹这么做是完成了其父亲鲧的遗志,我们知道禅让制脱身于世袭制,因此在当时禅让制与世袭制两种思想的对立是必然的,就如近现代乃至当代国际社会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社会架构、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一样,因此禅让制反过来又被家天下私有制“和平演变”就如同西方对东欧、苏联的和平演变。细究缘由就是帝禹从内心世界里是支持他父亲鲧的思想的,他骨子里所固有意识形态就是家天下世袭制,其对禅让制的演变以及终结也在情理之中,帝禹父亲崇伯鲧就是因为反对帝尧传位于舜,即反对禅让制而被杀(一说被流放跳渊自杀死),崇伯鲧反对的原因就是他鲧才是帝颛顼的正牌正令直系儿子,而且按帝喾以前叔侄相传的秩序,就是尧也没有登帝位机会,尧的父亲帝喾死后帝位就应该给了它崇伯鲧。根据《史记》禹的爹是鲧,鲧的爹是帝颛顼,颛顼的爷爷就是黄帝。

  根据《史记》记载,当帝舜执政帝尧尚在时,帝尧用问责制把反对禅让的伯鲧诛杀(一说流放)在羽山。在《尚书.尧典》记述为:“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事实上帝尧这是在为帝舜扫清执政道路上的障碍,《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尧欲传天下於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於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於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细分析鲧为什么反对尧禅让帝位与舜有三点原因,其一就是世袭制思想在做怪,在当时如论身份资格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崇伯鲧,站在世系制角度以血统而论,他伯鲧比位微身寒的舜更有资格竞聘领导权。《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也就是说鲧是轩辕黄帝的玄孙子,是黄帝的第四代传人,这与《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代系相同。暂按《史记》所讲鲧的父亲是颛顼帝,伯鲧就是个地道的官二代。论资排辈鲧与舜的六代老祖宗穷禅是一个辈分,鲧在舜面前是老老祖爷爷的大辈分儿,舜就是数不上的个耷拉孙儿,就连当时的帝尧见了鲧也得叫声叔叔,因为尧的爹帝喾是颛臾帝的侄子,史记曰“高辛于颛顼为族子”。更重要的是伯鲧当时属于政权体系内的人,而且是位极人臣的治理一方封疆大吏,在帝尧时鲧身居“崇伯”的位子,《古本竹书纪年》载“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也说:“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伯鲧的封地在崇,这是古代文献中较为一致的记载,只不过这个崇倒底在什么地方,有几种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不管“崇”在那,他这个崇伯即便不是从他爹颛顼帝那分封世袭下来的,就肯定是尧家族即尧和其父亲喾、哥哥契统治时期分封的。其二就是伯鲧在当时的执政体系内是有政治声望和突出的个人的能力,因此当帝尧让人们举荐治水的人才时,四岳能够异口同声推举了鲧,尽管帝尧觉得鲧不行,但他还是尊重了四岳及大多数人的意见,让鲧来试试。在《史记》及《尚书》里有这样记载,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帝尧问四岳说:“唉,四岳呀!现在洪水滔天浩浩汤汤怀山襄陵,百姓们不堪其忧,有谁能使治理呢?”四岳都说鲧可以,尧就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即不能亲睦九族,不能用。”四岳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原文即帝尧说:“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同样事件的描述与《夏本纪》出入不大,据《史记夏本纪》载四岳说,现在还没有超过崇伯鲧的能人呢,先用他来试试看,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另外从个人能力来讲,鲧是城池的创造人,《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因此筑堤磊坝是鲧的长项。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帝尧在选拔继承人所面临压力,即来自本氏部落族内部以及来自其他各个部落首领方面压力。因此不得已先试用一下鲧,让其抓当时天下第一要事——治水。

  要说当时洪水的形势就要知道帝尧时期的行政中心。通过史籍我们知道,帝尧开始在定都在今天的唐县,《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法。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的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后改名为章丘市的龙山镇而得名)相当于唐尧氏古族。”河北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尚书.尧典》中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当洪水泛滥时显然已经淹没到了唐地,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故地唐,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内,即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位于黄土高原的汾河流域,最终到达今天今太原盆地。以现在晋南的临汾为中心建立起了新的帝都,并把天下人为躲避洪水聚集的地方分为五岳,东面的泰山地区,南面的衡山地区,西面的华山地区,北面的恒山地区,中间的嵩山地区。分封共工氏后裔勾龙四子族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岳,中岳有崇伯鲧来执掌,其它四岳由勾龙四子支系大族掌管,东岳即伯夷即太公姜尚的老祖,其它三岳具体姓名现无可考。《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当帝尧洪水时期,处于黄河下游嵩山地区的崇伯鲧接到了治水的命令,当他选择洪水初期的治理方案,对上游采取堵塞的办法来维护以嵩山为中心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利益当然是他的首选,而且他这个方案在短期内对五岳中的东、中、南三岳是有利的,但这种办法不但使上游帝尧所在的汾河流域洪水泛滥,同时水往低处是无法阻挡的一旦拥堵决口下游遭受的灾害更大,这自然损害执政的帝尧以及其他四岳地区的利益,因此当鲧被流放或杀死是民心所向,同时又使以禹为首领夏人不得不离开嵩山地区,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徙迁到地势高有地可种的山西西南部,甚至更西到甘肃一代,故古人又有禹为西夷人说法。《尚书尧典》里面没有对治水九年未成的鲧有什么处罚记载,制裁在尧撑腰舜初掌权时期,《尚书.舜典》里辅佐帝舜二十年后正式代理帝尧执掌大权,巡查四方回去后,“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杀)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而《史记》记载,帝舜视察四方回来后,把鲧流放到了羽山,以教化东夷,并没有杀死。鲧先是被流放到羽山,三年后即当帝尧真正授权帝舜摄政前,为绝后患才杀死了鲧。即《山海经.海内经》“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被神话了,事实上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鲧的妻子是有莘氏女,有莘即现在洛阳南伊川县平等乡古为大莘店,此地文化遗存应为龙山至夏代早期性质,在《水经注.伊水》中,记述大莘店龙头沟“陂方十里,佳饶鱼苇,禹父之所化。山海经所谓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为什么要杀死他,鄙人认为有两点,一是深处黄河下游的鲧还不知悔改,依旧私下里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即《尚书.洪范》中所说:其云: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同样在《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另外《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相同的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鄙人认为帝之息壤并不是能够自己生长的土壤,而是帝尧修生养息之地的土壤,即鲧没有经过帝尧同意,私自挖掘晋东南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来筑堤筑坝筑城。《淮南子》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殛”到底是怎么个死法。《史记集解》的作者马融认为“殛,诛也。羽山,东裔也。”孔安国认为“殛、窜、放、流,皆诛也。”同时也因为鲧反对帝尧把领导权让给舜,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今山东郯城县东北)之郊。因此帝尧下决心处死了鲧。即在帝尧的主持下,完成《尚书》:“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使民心都顺服帝舜。对鲧处理得当与否,后人有些疑问的,如屈原同志在《天问》和《离骚》中都对鲧抱着强烈同情之情,他的同情主要是因为鲧毕竟辛苦治理洪水九年而最终遭到流放,同时在天问里对鲧的遭遇提出质疑:屈原曾在《离骚》中咏道:“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在这里,屈原赞扬鲧“婞直”(婞,xing,刚直、倔强的意思),对他“夭乎”(夭,yao,早死,这里指被杀)于羽这个地方很惋惜。在屈原眼中,鲧不是个罪人。同时在《天问》中说“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鲧是问责制第一个记录被处决的人。是帝尧派族弟祝融把鲧杀死的,祝融本是颛顼之后。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尚书?洪范》中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死,禹乃嗣兴。”毕竟鲧在山东教化三年,同时禹登帝王位也要敬祖,《左传?昭公七年》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拾遗记》卷二。“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这说明鲧在民间有些好的口碑的,在今天看来鲧被杀或被流放是禅让制出创立支出所进行的政治对立与流血冲突,他代表了旧有体制维护者的利益。

  一些人认为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根本从未存在有过,他们一方面从史籍记载上的难于考证来否定禅让制的存在,认为禅让制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罢了,另一方面则从血统传承上否认禅让制。后人杜撰之说实为可笑!想想春秋战国杀伐征战的历史,以及中国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历史,即便是后人杜撰那得需要多大的“民主”勇气呀!不要太早,我们只看看清末民初那些在旧民主革命中牺牲的先烈们就明白了!如戊戌六君子。因此这些人借口尧舜距离我们时代太久远且记载不详来否定它,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对此愚见距今二千五六百多年前的荀子进行了深入的批驳,《荀子.非相篇》中认为“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愚蠢的人听到了那简略的论述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那详尽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情况。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荀子非相篇》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显然荀子没有因五帝传世的简约而否定其历史的存在。从现存史籍而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且不说《尚书》和《史记》中的记载,仅以先秦诸子来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乏对禅让制的争论!在诸多争论中,孟子和韩非子是这两种说法是最典型代表,孟子同志是肯定帝尧实行禅让的,虽然把尧的举动说成是“天意”,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民意”,在《孟子.万章上》里万章问孟子,尧把天下让给舜,有没有这件事?孟子回答说,天下不是想让谁就让给谁的,帝尧只是把舜推荐给天下,是天下人接受了舜。”在孟子看来禅让是在民心向背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韩非子则持否定观点,认为舜禹都是用暴力手段取得的帝位。使一些人坚决否定禅让制的最重要依据还有一点,即《韩非子》的说法与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所记述很一致性,如《竹书纪年》中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母相见”,这与《韩非子?说疑》中所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大同小异,进而得出结论,中国没有过禅让制!鄙人认为两者虽然意思相同,却不能作为否定禅让的依据。对于《竹书纪年》中“舜囚尧”的记录,历史研究名家有很多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王国维、方诗铭等大家们在考证《竹书纪年》时,对此条都置之不理。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后世史学家们对于《竹书纪年》有一个共识,即认为其出自魏国一位史者之手,这不仅仅是《竹书纪年》是在战国魏墓里盗出的,更是因为竹书纪年中除了对晋国及前代的记述就只有《魏纪》。从《史记》等其他史料我们可知道,在战国诸国中,第一个变法的就是魏文侯之用法家李悝(李克)。到了魏文侯二十二年(前403),魏国、赵国、韩国被承认为诸侯,即此时魏文侯实际上已经与韩赵两国完成了瓜分晋国的“实际行动”,晋国此刻已经名存实亡了。到魏武侯十一年(前376)魏与韩、赵三国正式废掉晋靖公姬俱酒为平头百姓,堂而皇之的完成了灭晋的“名义行动”。魏国的先祖虽然也是姬姓,即周初封于毕国毕公姬高,但没多久即灭国失去封地成了平民百姓,家族败落后其后人散居中国,有个毕万的后人在晋献公时当了献公的随车护卫,后得宠于献公而封于魏,成了魏国的始祖,说白了魏国的开国首代只是晋献公的一个押车保镖,要想把瓜分晋国不法行径变得名正言顺,魏文侯及其后代急需做的就是要从法理上维护江山“逆得”的正统性、合法性,而《韩非子》等法家关于尧舜禹三代权力争夺的学说恰恰为其提供了“历史依据”。同时法家要想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接纳,就要迎合当权派及统治者的口味,况且春秋战国时期同室操戈篡权分裂现象频发,法家的学说迎合了上流社会之所想,这就是战国时期实行变法的国家都是用商鞅(前395-前338年)、申不害(前385-前337年)等法家的主要原因。法家的学说可使异性诸侯以及当权派权贵,在篡权谋政、瓜分天下时脸不红心不慌、理直气壮,这正是当时各国领导豪族都想干爱干的事儿,把不要脸的事儿变成要脸的事儿谁都乐意。魏国在经过李悝(李兑前455-前395年)变法后,魏国作为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写史的人继承法家学说,对尧舜有“舜囚尧”记述就顺理成章了,而韩非子作为继李悝之后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和《竹书纪年》中的观点一致是必然的,说的直白些两者都是法家思想的延伸!因此二者否定禅让的观点仅是法家一家之言,后人对其中尧舜禅让的诋毁应不予采信。同时我们看到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除法家外的其他学派大都是肯定禅让制存在的。如在《论语》孔子同志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即“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墨子同志也在著述中说:“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於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道家的《庄子》也说道“尧让天下与许由,舜让天下与子州支父;”名家《邓析子》在其无厚篇中也说道:“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於子无厚也。”博采百家之长的杂家尸子(尸子与商鞅同时代,跟据汉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尸子》说:尧舜有天下,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又说:舜受天下,颜色不变;尧以天下与舜,颜色不变;知天下无能益损於己也。

  从另一面我们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对禅让制的争论,以及先秦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杂家等不同学派的观点一致性,反到证明了尧舜实行禅让制是史实无疑。但自夏禹家天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世袭制已成为不二的公理,其理念已经深植人心,就连老百姓们也觉得父位子承是天理。比如认为禅让制存在的孟子也认为“如果这时有人要禅让君位,简直是违背天理、大逆不道。”中国历史就有个因此而死的很惨的领导——燕王哙,《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318年燕王姬哙在宠臣苏代(苏秦的兄弟,苏秦兄弟五人,苏秦、代、厉、辟、鹄)和鹿毛寿的劝说下,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而他却乐于当甩手掌柜面北称臣,结果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孟轲(孟子)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可见儒家思想发展到“亚圣”孟子时代,已彻底沦落为家天下主体思想框架内的孝悌忠义论了。齐宣王田辟彊听孟子这么讲,就命令大将田章子率领军队讨伐燕国。就是燕国的百姓、士兵们也认为姬哙的做法很“混蛋”,结果城门不关闭也不迎战缴械投降,使齐国军队兵不血刃的闯进燕国国都,把燕王姬哙这个“违背天理的昏君”杀死。现在对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有史料为佐证,还有金文相参照,在出土的中山国铁足铜鼎铭文上,就有中山国中山国相邦司马赒(司马喜)统兵参与讨伐燕王哙的记载,并点名提到燕王哙,并以其“不义”之名去征讨燕国,并趁机占领了燕国的许多城池土地。由此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尧舜的禅让制是不乏其认知且敢付诸于行动的人的,但同时却是几乎所有家天下传承者们不可接受的,这恰如解放初期美欧等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持续高压和演变。因此燕王哙“被异类、被精神病”,被“国际社会”群起攻之,况且他的禅让只是一个暴君换成另一个异性暴君缺乏民意支持,式微力寡的姬哙被当做异类处决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古代中西方的选举都是有其局限性,即都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即具有“族人资格”的本部落、或部落联盟内实行的,中国古代尧舜的“元首”禅让,究其本源是“四岳”即各部族首领共同选举妥协的结果,并实行终身制。通过对比,西方自诩发明最早的民主议会,同中国古代的禅让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比如希腊自公元前776年奥林匹克平原竞技为信史,即记载了其执政官的即由雅典城邦妥协选举的结果,且这个城邦的“共主”到公元前752年才由终身制改为任期10年制,同样作为“武林盟主”的“执政官”是由世袭贵族凭借自身实力而轮流坐庄的,而隐藏于这种“公平”后的,对执政官的争夺博弈同样是血腥的,因此雅典文明最终也是灰飞烟灭了,就如同禅让制即尧舜王朝“璇玑玉衡”应用的失传一样。西方人既然敢说西方“自诩”的民主始于或继承于雅典文明,而我们的文明则不能说没继承禅让制的历史文化遗产。仅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民主萌芽及实施要远远早于西方,只不过进入信史时期后这段历史完全被帝王之道淹没罢了。

  有人则引经据典的否定禅让制的存在,说帝舜也是黄帝后裔,而尧传舜也等同于家族内传位,所以帝舜得掌帝位也等于黄帝家族内部的世袭,进而从血缘传承上否定禅让制。此说尤为荒谬、幼稚了。帝尧之前实行的是父传子叔传侄的家天下的传承模式无疑。帝尧名放勋(约公元前2357-2258年)本就是个官二代,他的指挥棒是从他哥哥帝挚(公元前2367-2358年)那得来的。据《史记》、《竹书纪年》记载,他哥帝挚接班后没执政能力,只干了7年ceo就被氏族部落议会罢免了,被迫把家族的指挥棒给了帝尧,可说帝尧的位子是从他爹高辛氏帝喾(又名帝俊)那接手来的。如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帝喾是接他叔叔高阳氏帝颛顼的班,帝颛顼又是从爷爷黄帝世袭帝位的。以辈分论,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重孙子,而高阳氏颛顼则是黄帝的孙子,帝颛顼与帝喾也是地道的叔侄关系。高辛氏帝喾的爹叫蟜极,蟜极的爹叫玄嚣,玄嚣的爹就是黄帝,而黄帝娶嫘祖生的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高阳,《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古史者认为乾荒就是高阳,黄帝死后,高阳即帝位就是颛顼帝。而据《左传》、《竹书纪年》、《汉书》、《金楼子》、《册府元龟》等书记载,黄帝先把帝位传给了儿子玄嚣(也名帝挚、青阳、元嚣)即少昊金天氏,而后才由金天氏传给侄子帝颛顼高阳氏,自黄帝后至颛顼大体上是叔侄相传的。还有另外一个说法:颛顼与帝喾都是黄帝的曾孙子。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载还要添加一代人韩流,“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皇帝妻嫘(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hui),鳞身渠股,娶涿子阿女,生颛顼”。但从根上大的原则没有变,等同黄帝把领导权一代代传给了重孙子帝尧。

  为什么说帝尧传位与帝舜属于禅让,重中之重就是要论一下帝舜(前2255-前2208)出身与生存现状。不可否认帝舜也是黄帝后裔,试问一下当今天下的中国人又有哪个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呢!而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韦昭注释说:“因当官赐姓的共十四人,其中有二个人姓姬,二人姓己,所以说有十二姓。”】也就是说在黄帝的亲儿子中,即在黄帝的第一代传人中,没有姓氏不能记载于史册的还有十一个儿子呢,就别说像帝舜这样离黄帝八九代的人有多少,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最后写道:“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如简单地把帝舜跟我们现代人相比,他离我们的老祖宗炎黄二帝当然近了几千年,可如果缩短到帝舜哪个时代,他离黄帝已不近了。我们按辈分把尧舜做个对比,据《史记》记载,有虞氏帝舜姚重华,往上排,帝舜的爹是2瞽叟,瞽叟的爹是3桥牛,桥牛的爹是4句望,句望的爹是5敬康,敬康的爹是6穷蝉,穷蝉的爹是7颛顼,颛顼的爹是8昌意,昌意的爹是9黄帝。帝尧陶唐氏又叫放勋姓伊祁,往上排:帝尧的爹是2帝喾,帝喾的爹是3蟜极,蟜极的爹是4玄嚣,玄嚣的爹是5黄帝。由此看出帝尧则是黄帝的第四代玄孙,帝舜则是黄帝的九代耷拉孙了!从当过最近一任领导的帝颛臾至帝舜,已经七代了。舜见了帝尧应叫帝尧老老爷爷,而且还是个叔伯辈分的。假如我们回忆自己7、8代以上的老祖宗,除非有族谱可查恐怕谁都想不起来了,更何况帝尧那个连甲骨文、金文都不存在的时代,如同汉献帝翻族谱查刘备那样,如果不是刘备拿枪杆子扯大旗搞革命,建立起自己刘关张的小小创业团队,恐怕献帝也不会翻翻家谱认他这个皇叔,虽然都姓刘,他也就是个编草鞋的。同时帝舜在被举荐时不仅仅身份低微,且还是个没能力娶媳妇的单身汉,且从穷蝉开始到帝舜都是非常一般的小老百姓,据《史记》载“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因此帝舜之所以被举荐不是因为他的政治地位或背景以及钱势,而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平高,按四岳的说法“不至于干邪恶的事儿”即史记所记“不至奸”。帝尧选择身份低微,宗族辈分远远不及的儿子的帝舜来接替自己,是禅让制的存在的第一明证。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

  额头上,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在这一刻,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朝着内部涌入。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瞬间冲向高空。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而下一瞬,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为您提供大神元前的《108国盗》最快更新

公有变私有窃国为家——国盗之祖宗夏禹(约公元前2208-2198年)1免费阅读.https://www.xfanjia.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